亚热带丘陵区红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wf(2017)

引用 4|浏览11
暂无评分
摘要
以位于亚热带丘陵区红壤的桃源县为例,通过对1979年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1年实地采样分析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近32年来林地、稻田、旱地等几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结果表明,1979年研究区林地、稻田和旱地SOC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0 g/kg、14.15 g/kg和11.17 g/kg,2011年分别为18.28 g/kg、18.89 g/kg和12.19 g/kg,近32年来稻田、林地和旱地土壤SOC含量分别增加了40%、33%和9%,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SOC增幅较大,而旱地土壤的增幅明显较小。林地、稻田和旱地土壤的平均SOC密度分别从1979年的32.82 t/hm2、33.62 t/hm2和28.99 t/hm2增加到2011年的44.39 t/hm2、43.50 t/hm2和33.53 t/hm2,增长幅度分别为35%、29%和16%,增长速率分别为0.36 t/(hm2.a)、0.31 t/(hm2.a)和0.14 t/(hm2.a),也是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增长幅度相对较高,分别是旱地土壤的2.6倍和2.2倍。可见,过去32年来亚热带丘陵区红壤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均表现为“碳汇”模式,在不同程度上贡献于该地区较强的有机碳积累,其中以林地和稻田土壤的贡献能力最强。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red soil,time scale,soil organic carbon,land use,regional scale,carbon density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