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浏览量:441

个人简介
盖钧镒,大豆遗传育种学家、数量遗传学家和农业教育家。现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第五届科技委员会常委、国家教委第一届科技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现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副会长,《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主编,《作物学报》、《大豆科学》副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编委。
他专长于大豆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以及数量遗传与试验统计等领域,并不断融合和创新。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回国后确定了以大豆遗传资源作为重点的大豆遗传改良研究方向,搜集、研究以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揭示该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潜势;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完成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及遗传基础分析;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中国大豆野生和国内外栽培大豆生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针对大豆黄河中下游起源假设提出支持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按产量、抗病虫性、品质、育性等逐一建立10类性状的种质发掘、遗传机制和选育创新的研究系列,创造出一批优异种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进一步拓展大豆种质资源基因组学研究,合作建立高饱和的大豆遗传图谱;利用育成的RIL作图群体对产量、品质、抗性等50多个性状进行基因(QTL)标记定位,揭示多数育种性状的主基因(主效QTL)+多基因(微效QTL)遗传规律,大部分性状均检测到主效QTL和稳定表现的QTL;又利用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群体通过关联分析获得产量、品质等主效QTL位点的优良等位变异(标记)用于标记辅助创制各类大豆新种质。在新品种选育方面,主持和参加育成南农30、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其中南农1138-2和南农493-1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材料。在遗传育种方法方面,将数量遗传多基因假设拓展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实现了从只能研究多基因整体效应到能同时鉴别1-3个主基因效应和多基因整体效应的突破;应用统计遗传方法探索建立了适于自花授粉作物育种实践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方法体系。
他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受农业部委托主持制定和主持“七五”、“八五”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计划,促进了我国大豆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创建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倡导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在学科前沿上发展,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科学探索中教学相长的精神,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培养学生和科学探索上。坚持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开设主干课程,主编《试验统计方法》(获优秀教材奖)和《作物育种学各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研究生指定教材,已培养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
他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科研和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取得了累累硕果,迄今发表论著500余篇册,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十九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项),获国家和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由于他的突出成就,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科研奖,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专长于大豆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以及数量遗传与试验统计等领域,并不断融合和创新。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国家公派出国访问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回国后确定了以大豆遗传资源作为重点的大豆遗传改良研究方向,搜集、研究以中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揭示该群体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潜势;提出中国大豆品种熟期组划分方法和品种生态区划;完成1923-2005年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图及遗传基础分析;应用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中国大豆野生和国内外栽培大豆生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针对大豆黄河中下游起源假设提出支持栽培大豆起源于南方野生群体的分子遗传学论据。按产量、抗病虫性、品质、育性等逐一建立10类性状的种质发掘、遗传机制和选育创新的研究系列,创造出一批优异种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期进一步拓展大豆种质资源基因组学研究,合作建立高饱和的大豆遗传图谱;利用育成的RIL作图群体对产量、品质、抗性等50多个性状进行基因(QTL)标记定位,揭示多数育种性状的主基因(主效QTL)+多基因(微效QTL)遗传规律,大部分性状均检测到主效QTL和稳定表现的QTL;又利用野生和栽培大豆资源群体通过关联分析获得产量、品质等主效QTL位点的优良等位变异(标记)用于标记辅助创制各类大豆新种质。在新品种选育方面,主持和参加育成南农30、南农88-31等2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其中南农1138-2和南农493-1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材料。在遗传育种方法方面,将数量遗传多基因假设拓展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实现了从只能研究多基因整体效应到能同时鉴别1-3个主基因效应和多基因整体效应的突破;应用统计遗传方法探索建立了适于自花授粉作物育种实践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的方法体系。
他致力于学科建设与发展,受农业部委托主持制定和主持“七五”、“八五”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计划,促进了我国大豆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创建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倡导培养高层次人才必须在学科前沿上发展,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科学探索中教学相长的精神,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培养学生和科学探索上。坚持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开设主干课程,主编《试验统计方法》(获优秀教材奖)和《作物育种学各论》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研究生指定教材,已培养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级人才。
他从事植物遗传育种科研和教学工作五十余载,取得了累累硕果,迄今发表论著500余篇册,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十九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项),获国家和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由于他的突出成就,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科研奖,2002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研究兴趣
论文共 597 篇作者统计合作学者相似作者
按年份排序按引用量排序主题筛选期刊级别筛选合作者筛选合作机构筛选
时间
引用量
主题
期刊级别
合作者
合作机构
Yanzhu Su, Zhipeng Zhang,Jianbo He,Weiying Zeng,Zhaoyan Cai,Zhenguang Lai,Yongpeng Pan, Xiaoshuai Hao,Guangnan Xing,Wubin Wang,Jiaoping Zhang,Yan Li,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no. 7 (2023): 152-20
引用0浏览0WOS引用
0
0
Yufei Xu,Zhihao Ye, Zhiyuan Xie, Di Zhang, Xiaofeng Liu,Yulu Yan,Lei Sun,Fajun Chen,Junyi Gai,Guangnan Xing
AGRONOMY-BASELno. 1 (202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no. 22 (2023): 16089
引用0浏览0WOS引用
0
0
Xianlian Chen, Cheng Liu,Pengfei Guo, Xiaoshuai Hao,Yongpeng Pan, Kai Zhang,Wusheng Liu, Lizhi Zhao, Wei Luo,Jianbo He,Yanzhu Su,Ting Jin,
Plant science :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lant biology (2023): 111867
引用0浏览0WOS引用
0
0
Chunyan Li,Wubin Wang,Yongpeng Pan,Fangdong Liu,Jianbo He, Chuanxiang Liu, Jiqiu Cao, Xiaoyan Zhang,Jinming Zhao,Junyi Gai
Ruixiang Cheng, Ruoxin Mei,Rong Yan,Hongyu Chen,Dan Miao,Lina Cai, Jiayi Fan,Gairu Li,Ran Xu,Weiguo Lu,Yu Gao,Wenwu Ye,
加载更多
作者统计
合作学者
合作机构
D-Core
- 合作者
- 学生
- 导师
数据免责声明
页面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公开来源、合作出版商和通过AI技术自动分析结果,我们不对页面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若有疑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我们:report@amin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