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s: 216
Information
Research
Sign in to view more
Experience
Sign in to view more
Education
Sign in to view more
Bio
储成才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6年生,安徽岳西人。1986年7月获安徽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96年12月获德国马丁.路德大学(Martin-Luther University)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德国Institute of Plant Genetics and Crop Plant Research (IPK)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现为“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理事会秘书、主任助理及项目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浙江嘉兴农作物高新技术育种中心副主任。同时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天津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学会会员,美国植物生理学会会员,中国遗传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Frontier in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s》、《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遗传》等编委。
储成才研究组主要以水稻为材料,开展农作物源库互作和产量构成、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研究,并利用分子手段实现对植物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和作物品种的分子设计改良。主要研究内容:
1.水稻源库互作和产量构成
课题组通过对所创制的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大规模田间表型筛选,获得大量水稻源供给能力改变(如早衰, 图 1)和库强度(籽粒大小及饱满度等,图 2)发生改变而影响产量的突变体,多个基因已被克隆,功能鉴定正在进行中。对其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理解水稻产量形成的分子基础和应用其开展水稻产量的分子设计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
禾谷类作物的休眠和萌发涉及到种子发育及与环境的互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农艺性状。小麦、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穗发芽现象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禾谷类种子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目前仍无系统深入的研究。我们组通过对突变体的系统筛选,获得一系列影响水稻种子萌发的突变体(图 3A,B),并已对多个控制穗发芽性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功能鉴定。我们希望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休眠和萌发突变体的详细分析,阐明水稻休眠和萌发的分子机制。同时,我们通过筛选获得多个具不同休眠程度的自然变异材料及栽培品种(图 3C),利用已有QTL结果和从突变体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认识人工驯化过程中种子休眠性降低的原因,为农作物的改良奠定基础。
3.作物品种的分子设计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大量功能基因的克隆,如何利用所获得知识,通过分子辅助选育或转基因技术有针对性对农作物进行品种分子设计改良也是研究组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除了克隆多个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基因以外,课题组还克隆了一批具有不同特异性的调控元件(图 4),利用所获得的基因和调控元件针对不同作物的特点,开展农作物品种的分子设计改良。
Research Interests
Papers
Sort
By YearBy Citation
Add Paper

View All
Ego Network
D-Core
Co-Author
Author Statistics
数据免责声明
页面数据均来自互联网公开来源、合作出版商和通过AI技术自动分析结果,我们不对页面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正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承诺和保证。若有疑问,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我们:report@amin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