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知识 | 钟南山等团队最新进展和国内外疫情新闻
浏览量: 245
时间: 2020-03-17 12:14
关键词: 新冠肺炎,钟南山,李兰娟,疫情进展
杰出学者最新进展
钟南山团队发布新冠肺炎防控课程

近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课程,将在抗疫一线的战斗经验、常见问题全面梳理,并将它无偿地提供给全部医学生和社会学习者。
课程将从3月9日持续至4月30日,由参与抗疫临床实战的专家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参与授课。

课程由概论、临床诊治、疾病防控、中医药防治等临床知识和防控中的人文关怀、新冠肺炎的研究热点及启示等扩展内容两大方面共六个知识点组成,系统全面地讲解新冠肺炎。
疫情什么时候才算结束?李兰娟说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针对“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武汉什么时候能解封?”等全国人民最为关心和期待的事情,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作出了回应。
什么时候疫情结束?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说,什么时候算“疫情结束”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对于传染病疫情结束的标准为,最后一例确诊病例经过两次病毒检测均呈阴性起两个潜伏期后,将被认为该疫情已经结束。
李兰娟表示,“因为此次疫情的特殊性,若说疫情基本结束,应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是清零之后再过2个潜伏期的国际标准,另一个是把现有的病例全部找出来收治住院或隔离,以确保不再有新发病例。”
目前,还不能轻易说疫情结束,现在还有很多病人在医院需要救治,很难定义具体的疫情结束时间,只能说一个地区新增确诊和疑似病例清零之后,再过28天,两个潜伏期,如果没有新发病人就是比较安全的。李兰娟表示, 现在有两个更为严峻的任务,一个是警惕病毒“死灰复燃”,另一个是警惕境外国家的病例输入。
重要学术论文
COVID-19和MERS-COV人群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比较
2020年3月10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medRxiv预印平台发表题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Human to Human Transmitted Coronaviruses: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versus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的文章,对COVID-19和MERS-COV人群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
作者搜索了PubMed、EMBASE和Cochrane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以识别报告COVID-19或MERS-COV的潜在研究。作者使用GraphPad Prism软件评估了流行病学、临床和实验室结果、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入院率、出院率和死亡率。包括32项研究,涉及3770名患者(COVID-19=1062,MERS-COV =2708)。作者指出,与COVID-19人群相比,MERS-COV人群的ICU入院率、出院率和致死率更高,潜伏期更长;发烧、咳嗽、全身无力和肌痛是COVID-19和MERS-COV的主要临床表现,而ARDS是主要并发症。MERS-COV最有效的药物是利巴韦林和干扰素。
论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8.20032821v1
COVID-19死亡率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相关
2020年3月10日,medRxiv预印本发表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研究团队的题为“Mortality of COVID-19 is Associated with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Compared to Immune Function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的文章。
2019年12月,中国武汉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中国汉族人群中SARS-CoV-2肺炎的病例数量迅速增加,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关SARS-CoV-2肺炎临床特征的资料有限。文章的目的是探讨中国汉族人群SARS-CoV-2肺炎的临床特点。研究人员对文中的749例患者的全部病例谱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86-90%的患者出现发热。其次为咳嗽(49.1-51.0%)、疲劳(25.2-27.1%)、咳痰(20.0-23.1%)和头痛(9.8-11.1%)。武汉的死亡率为4.6%,北京为1.9%,上海为0.9%。结果表明,武汉地区淋巴细胞水平为0.8(IQR,0.6-1.1)109/L,北京地区为1.0(IQR,0.7-1.4)109/L,上海地区为1.1(IQR,0.8-1.5)109/L,表明细胞免疫功能可能与死亡率有关。
论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8.20031229v1
美国Mammoth生物科学公司等开发一种基于DETECTR侧向层析检测的CRISPR系统用于快速检测SARS-CoV-2
2020年3月10日,medRxiv预印本发表了来自Mammoth生物科学公司、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公共卫生部的题为“Rapid 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Using a CRISPR-based DETECTR Lateral Flow Assay”的文章。
本文报道了SARS-CoV-2的DETECTR(DNA Endonuclease-TargetedCRISPR Trans Reporter,DNA内切酶靶向的 CRISPR反式报告检测系统)的研究进展,这是一种快速(大约30min)、低成本、准确的基于侧向层析检测的CRISPR-Cas12系统,可用于检测SARS-CoV-2。使用人工参考样本和美国感染患者的临床样本验证了该方法,证明其性能与美国疾控中心的SARS-CoV-2实时RT-PCR检测试剂盒相当。研究人员得出结论:SARS-CoV-2在成人和老年人中传播率高,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传播率低。
论文链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06.20032334v1
国内外疫情新闻报道
国家卫健委: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目前,湖北除武汉以外,所有地市已连续一周无新增确诊病例。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7例,其中6例为境外输入病例。以上信息提示,总体上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新增发病数在持续下降,疫情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要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毫不放松抓紧各项防控工作。
世卫组织为何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大流行

据新华社日内瓦3月11日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日说,新冠肺炎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未来几周内预计确诊病例数、死亡人数以及受影响国家和地区数量还将进一步攀升。
“大流行”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将流感分为6级,其中最高的就是“大流行”,其定义是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
那为什么世卫组织还要宣布新冠肺炎是第一个“大流行”级别的冠状病毒传染病呢?谭德塞3月11日说得很明白,主要基于两点担心:一是疫情的传播和严重程度,二是大“疫”当前却仍有国家防控力度不够。虽然世卫组织用“大流行”这样一个模糊概念来描述新冠肺炎疫情,但并不意味着当前疫情已经失控。恰恰相反,得益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采取的严格措施,世卫组织已多次表示,新冠肺炎将是历史上第一个可以得到控制的“大流行”。
他同时强调,虽然大家都在关注“大流行”这个词,但它不能滥用、误用,否则会导致不合理的恐惧。“让我给你一些更重要、更可操作的词:预防、准备、公共卫生、政治领导,”谭德塞说,“最重要的是——人。”
正如谭德塞此前所说,新冠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当前是行动的时刻,“必须专注于共同的敌人,而不是专注于我们的分歧”。除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全球还需加强联防联控、互助合作,包括科研、疫情监测、信息共享、医疗援助等。“我们团结在一起,冷静地做正确的事情,保护全世界的公民,这是可行的。”
往期回顾:
ICLR 2020取消线下会议,注册费将降低至学生50美元/非学生100美元
[关于转载]:本文为“AMiner”官网文章。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AMiner”官网。谢谢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