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不同通气模式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通气、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

引用 2|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在临床初步应用疗效及其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并与间歇正压通气(IPPV)、压力支持通气(PSV)进行比较,为PAV临床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对10例急性呼衰患者先用IPPV模式通气,同时计算弹性阻力(Ers)和粘性阻力(Rrs),然后将模式改为PSV,根据IPPV时数据设置支持压力,使得V T与IPPV时大致相同。再将模式改为PAV,根据PSV时的数据设置辅助百分比,使得潮气量(V T)和峰压(Ppeak)分别与PAV时大致相同。观察通气期间呼吸力学、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结果 PAV和PSV、IPPV相比,在V T相似的情况下,其Ppeak显著低,其患者呼吸功(WOBp)、呼吸机呼吸功(WOBv)均较PSV、IPPV低;PAV与PSV相比,各血流动力学参数间无显著差异,PAV与IPPV相比,其CVP和PCWP较IPPV显著低。PAV与PSV相比,在Ppeak相似的情况下,PAV时V T、平均动脉压(mBP)、心输出量(CO)较PSV高,其平均肺动脉压(mPAP)、WOBp较PSV低,其中WOBp显著低。 结论 在临床急性呼衰患者中,PAV与PSV、IPPV相比,其气道压力低,呼吸功减少,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proportional assist ventilation, 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hemodynamics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