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及预防控制效果的初步研究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 Zhonghua liuxingbingxue zazhi(2003)

引用 32|浏览17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的基本特征,探讨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措施.方法对2003年广州市SAR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和分析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控制措施等相关资料.结果 2003年1月至4月17日,累计报告发病966例(男429例,女性537例).首例广州市居民病例于1月2日发病;2月开始全市疫情呈上升趋势,2月上旬达到最高峰,此后疫情呈下降趋势,4月份后,平均每日新发病例降至10例以下;年龄分布以20~50岁发病数较多,低年龄组的发病数较少;13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7个中心城区,占总病例数的95%;职业以医务人员多发(占28.67%);死亡36例,死者年龄在5~89岁之间,60岁以上占50%,死亡病例中原合并有其他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肺气肿等占38.9%.发病有聚集性,42个家庭发生2例以上病例;28家医疗单位有277名医务人员发病;公共场所仅发生1起聚集性病例;学校未发生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可以气溶胶和飞沫的方式传播;接触性传播可能也是传播方式之一;传染力强,尤其是在密闭的空间内近距离接触病例获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潜伏期1~11天,多数为3~8天,平均为5天;发病有明显的聚集性.主要控制措施及效果:病人隔离治疗,疑似病人隔离观察;加强病房通风换气;进行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医务人员加强个人防护.采取控制措施后,医务人员发病率显著下降.结论根据广州市疫情控制的经验,SARS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聚集性病例的控制应该作为重点,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是非常关键的措施.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