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石首散养麋鹿种群的调控机制:密度制约下种群产仔率下降

Biodiversity Science(2015)

引用 9|浏览7
暂无评分
摘要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 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 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 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f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 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