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感染途径HIV患者治疗后的耐药突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Med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2015)

引用 2|浏览14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分析河北省不同感染途径的HIV患者治疗后基因突变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患者血浆,采用基因型检测法检测HIV-1 pol区突变基因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266例患者中157例发生了基因突变,耐药发生率59.0%.266例患者中高度耐药发生率为NVP 65.8%(175/266)、3TC 41.7%(111/266)、FTC 41.7%(111/266)、EFV 30.1%(80/266)、DDI 5.6%(15/266)、D4T 4.1%(11/266)、AZT 3.0%(8/266)、ABC3.0%(8/266).经血感染的HIV患者耐药发生率高于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但x2检验结果显示这3种途径之间在NNRTIs编码区Y181C、K103N、V108I、K101E等主要突变位点(x2=4.796,P=0.531),NRTIs编码区M184V/I、M41L、T215F、T215Y(x2=5.261,P=0.511),PIs编码区A71V/T、L10I、M46L、Q58E(x2=6.150,P=0.40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值计算和95%CI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感染途径、CD4+T淋巴细胞数、初始治疗方案与HIV-1耐药突变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在HIV治疗过程中应适时进行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和耐药监测,评估疾病进程,使引起耐药的相关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及时更新治疗方案.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HIV,antiviral agents,mutation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