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中不同类型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

Huan jing ke xue= Huanjing kexue(2019)

引用 2|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了解气溶胶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对于研究区域气溶胶生成转化机制、辐射特性等非常重要,但北京地区针对气溶胶碳组分粒径分布特征的相关研究非常少.本研究利用MOUDI-120采样器在北京地区3个季节开展气溶胶分级样品的采集,并分析其中不同类型的碳组分的含量,进而系统研究不同季节及污染状况下,各碳组分的粒径分布特征、来源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碳组分主要富集在细粒子中,秋冬季细粒子中碳组分的比重高于夏季.碳组分主要分布在两个模态,即积聚模态和粗模态.OC1和OC2主要分布在积聚模态,在0.056 ~0.56 μm范围内有较高比例,OC3+ OC4在粗模态的分布较为明显.Soot-EC浓度较低,没有明显的粒径分布特征,在0.10 ~0.18 μm粒径段浓度较高,表明高温燃烧排放的EC主要分布在超细粒径段.Char-EC浓度远高于Soot-EC,在EC中占绝大部分比重.各主要碳组分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夏季和冬季较有利于SOC的形成,OC/EC比值明显高于秋季.OC/EC值在不同粒径区间中差异很大,由于水溶性有机物(WSOC)主要分布在0.056~0.10 μm,OC/EC值明显高于其他粒径段.白天及高温有利于气态有机物氧化生成SOC,致使夏季白天的OC/EC比值明显高于夜晚.各碳组分之间,EC1和OC1相关性最强,此外EC1和K+也有很强的相关性.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Beijing,OC/EC,aerosol,carbonaceous component,size distribution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