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

Zhonghua liu xing bing xue za zhi = Zhonghua liuxingbingxue zazhi(2019)

引用 4|浏览2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 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CI:1.01~ 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 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lesions,Kawasaki disease,Mediation analysis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