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咽后内侧淋巴结的影像学诊断与保护吞咽结构靶区优化探讨

Chinese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2018)

引用 1|浏览1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明确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鼻咽癌咽后内侧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了解咽后内侧淋巴结的临床特点并探讨优化CT V60靶区范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研究2011-2017年由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37例Ⅰ-Ⅳa期鼻咽癌患者,行MR常规成像、DWI功能成像及增强CT扫描,分析咽后内侧淋巴结临床特点及CT V60下界于C2上缘分开的剂量学优势及安全性.结果 437例患者13例有咽后内侧淋巴结,横径2.0~19 mm,其中横径在2.0~5.0 mm占53. 8%.咽后内侧淋巴结分布于C1上缘至C3上缘1/3之间,其发生与N分期、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尤其与颈部淋巴结横径>3 cm密切相关. DWI、T2压脂及增强CT的敏感度分别为100%、61. 5%及23. 1%.排除特殊病灶类型,将CT V60下界在C2上缘分开,吞咽结构高剂量区照射剂量和体积明显降低.入组患者5年生存率达80%,且无一在优化靶区内复发.结论 咽后内侧淋巴结发生率低,其直径多≤5 mm,DWI对显示咽后内侧淋巴结具有优势.将CT V60下界在C2上缘分开对吞咽结构保护具有剂量学优势且安全可行.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