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5757名近视化的演变过程及近视防控的临床意义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Ophthalmology(2013)

引用 0|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在校中小学生包括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的12个年级近视患病率及程度构成比的变化趋势进行调查,观察在校学生近视化形成的自然病程.方法 采用自动验光仪(NIKON SPEEDY-K)对中小学生5757人(男生2978人,占51.7%,女生2779人,占48.3%.)动态眼屈光状态等指标进行采集,输入编辑的专项应用程序,用SPSSll.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 正视眼不断近视化,近视程度由轻度逐渐发展到中度.7岁进入近视化-0.78 D,高中三年时的平均-3.57 D达到中度近视水平.7~18岁12年间年近视化幅度为-0.22 D.学生的近视化年增长在13岁和16岁有2个缓进,在10岁、15岁和18岁有3个递增.女生先进入近视化,男生随之,最终在18岁趋于一致.右眼先进入近视化,左眼随之,最终在18岁趋于一致.结论 在校期间7~ 18岁的-3.0 D眼球近视化是正常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眼球从22 mm到23 mm的1 mm增长结果,并不因为近距离阅读而增加.中国的过度近视化关键是青少年丧失了对其正常的缓冲补偿能力,即3~6岁间的+3.0 D远视缓冲和22.5 mm以内的眼轴程度控制.故而提出近视防控策略:(1)过度过早的眼球正视化指导近视的预测性,学龄前充足的远视缓冲可以减少近视形成.(2)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育性、进行性的临床意义在于树立学龄期的12年持续对近视控制的观念,并提出儿童青少年屈光度的分类建议.(3)提出眼球屈光发育的“预测公式”和近视防控的“关键年龄点”.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