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

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Medicine(2011)

引用 0|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分娩方式分组:(1)≤13周组120名,14~20周组120名,21~27周组145名,28~34周组147名,≥35周组137名;(2)自然分娩后第1天组163名,自然分娩后第2天组121名;(3)剖宫产后第1天组166名,剖宫产后第2天组128名.将上述各组按年龄再分为<30岁组和≥30岁组.采集所有健康孕产妇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1.8 ml,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产妇D-二聚体浓度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8例患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以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5(0.17~0.37)、0.51(0.38~0.75)、0.75(0.57~1.10)、1.14(0.80~1.48)、1.60(1.14~1.89)、0.20(0.10~0.2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9.24,P<0.05);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上述各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4~0.38)、0.50(0.36~0.65)、0.83(0.59~1.41)、0.93(0.68~1.37)、1.47(1.22~1.84)、0.17(0.12~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7.7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自然分娩后第1天、自然分娩后第 2天、剖宫产后第1天、剖宫产后第2天产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45(1.51~3.77)、1.30(0.97~1.96)、2.68(1.52~3.74)、1.55(1.10~2.1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4.8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上述各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20(1.33~3.54)、1.33(1.02~2.14)、2.27(1.66~3.17)、1.62(1.26~2.6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8.64,P<0.05).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孕周、产后不同时间、不同分娩方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该制定不同的参考区间.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的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0.64 mg/L、≤1.54 mg/L、≤2.60 mg/L、≤3.01 mg/L、≤3.19 mg/L;自然分娩后第1天、自然分娩后第2天、剖宫产后第1天、剖宫产后第2天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7.83 mg/L、≤3.29 mg/L、≤9.95 mg/L、≤3.80 mg/L.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8例患静脉血栓或DIC的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 本研究初步建立并评估了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提高了D-二聚体检测在孕产妇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更多
查看译文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