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20)

引用 0|浏览13
暂无评分
摘要
为了提高人们对寒地水稻浅土层热效应特征变化的认知度.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设置行株距30×8 cm (D1)、30× 10 cm (D2)、30×12 cm (D3)、30× 14 cm (D4)、30×16 cm (D5)5个密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浅土层热效应的影响.结果 表明,各土层温度在抽穗期达最高值,灌浆后开始下降,且温差缩小,其中以10 cm土层温度稳定性最高.受种植密度影响,高密度处理下土温白天增温快,夜间最低,昼夜温差大,最高日平均温度出现的早,其中D1、D2处理在10 cm、15 cm土温变化上几乎同步.相比之下,各土层Tmax Tmin出现时间随土层的加深而向后推迟,生育期内Tavg、Tmax、Tmin与气温极显著正相关,而Tmax-min则随密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分蘖期和成熟期,且作用效果随密度增加而增大.产量以D2处理最高,表现为9.27 t/hm2,较D1、D5处理增幅13.5%~14.6%.说明适宜密度条件能够实现对浅土层热效应的科学调控,并获得产量的提高.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