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药剂田间防效

Chinese Journal of Pesticide Science(2018)

引用 5|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为明确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新型吡啶酰胺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在中国小麦赤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氟唑菌酰羟胺对湖北省6个地区106株禾谷镰孢菌的室内毒力、田间防效及其与多菌灵和氰烯菌酯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氟唑菌酰羟胺对106株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0180±0.2090)mg/L,平均值为(0.0728±0.0259)mg/L;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0.0527±0.4732)mg/L,平均值为(0.1760±0.0596)mg/mL;且其EC50值频率分布均呈单峰曲线,因此可分别将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平均EC50值作为禾谷镰孢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敏感性基线.初步的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抗多菌灵或氰烯菌酯的菌株对氟唑菌酰羟胺均未表现出抗性.田间试验显示,氟唑菌酰羟胺有效剂量200 g/hm2处理的防效(超过90.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氰烯菌酯600 g/hm2的防效(78.0%),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效果在127%~135%之间.经氟唑菌酰羟胺处理后,小麦籽粒中由禾谷镰孢菌产生的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比空白对照降低了55.09%.研究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孢菌呈现出较高的室内活性且田间防效优越,同时还能降低小麦籽粒中DON毒素的含量及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可作为生产中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或后备药剂,同时也可考虑用作为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抗性治理的替代药剂.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