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地区高等级公路生态袋边坡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9)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西藏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工程创面,且公路边坡修复的难度和投入巨大;因此,探索一种有效水土保持且能促进边坡植被修复的技术,对西藏公路建设中生态保护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袋边坡修复技术,在林芝地区林拉高等级公路起始路段进行边坡与平地的植被修复对比试验.植被修复草种选用经高原地区引种驯化筛选出来的抗逆性极强的4种优良禾本科草种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elata)、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为供试材料,根据试验用沙壤土的饱和含水量(85% ~90%)和当地作物施氮水平(0.05~0.10 g/kg),设计2个供水量水平(60%~70%,W1=60mL/kg,85%~90%,W2=85 mL/kg)和4个供氮量水平(N0=0 g/kg,N1=0.027 8 g/kg,N2=0.055 6 g/kg,N3=0.083 3 g/kg)共8个处理,通过比较边坡和平地生态袋不同水氮供应条件下植被生长量和生物量变化,揭示该技术的植被修复效果及最佳水肥组合.结果 显示:植被的生长发育明显受到生态袋水氮耦合效应的影响.在充分灌水低氮(W2N1)时,边坡植被的出苗率为79%、株高为4.97~13.70 cm、盖度为68.33%~81.67%、密度为1万3 600株/m2、地上生物量为0.032 5 g/株,均达到最高水平;而平地植被在充分灌水中高氮(W2N2/N3)时,植株较高大,出苗率、盖度和密度均最高;但在低水无供氮(W1N0)时边坡和平地植被在出苗后期出苗率、高度、盖度均较低.此外,在2种灌水(W1W2)低氮(N1)时,边坡生态袋植被的出苗率、高度、盖度均较平地高.综上表明,生态袋具有明显的植被修复作用,且在某一特定的水氮耦合条件下,边坡植被修复效果比平地好.生态袋在边坡上植被修复最适水氮条件为:W2N1;平地上为:W2N2/N3.该技术适合在高原地区公路边坡植被修复中推广应用.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