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EPF基因克隆及其在配种后血液中的含量分析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2020)

引用 1|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是最早从妊娠期哺乳动物血清中分离中的一种生物活性蛋白,可通过调控妊娠诱导的免疫抑制反应阻止母体对胎儿的排斥作用.为了分析牦牛(Bos grunniens)EPF基因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妊娠后血液中的变化规律,了解EPF与妊娠的相关性,本研究从牦牛卵巢组织中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模板,RT-PCR扩增EPF基因并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牦牛EPF蛋白的理化性质以及结构预测分析.采集69头牦牛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20~40 d后牦牛血液样品,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EPF水平.本研究克隆获得了牦牛EPF基因完整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区序列(GenBank No.MK992914),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207 bp,编码69个氨基酸残基的可溶性非跨膜蛋白.ELISA结果显示,牦牛配种后20~40 d血液中EPF含量与妊娠状态密切相关.妊娠组从20 d开始,血液中EPF含量逐渐升高,28 d达到最高值,之后略有下降;未孕组配种后20~40 d期间,血液中EPF含量变化不明显,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且极显著低于妊娠组(P<0.01).结果表明,血液EPF可作为妊娠检测候选因子,用于牦牛的早期妊娠诊断,可以将牦牛的妊娠诊断时间提前到配种后20 d.本研究为牦牛早期妊娠诊断相关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基础资料.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