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 6期以来西菲律宾海表层营养物质水平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 的Cd/Ca证据

Marine Sciences(2018)

引用 0|浏览5
暂无评分
摘要
通过西菲律宾海MD06-3052孔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 的n(Cd)/n(Ca)[n(Cd)和n(Ca)分别指示 Cd 元素和 Ca 元素的物质的量]变化研究及其与陆源物质输入、海水结构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等重建结果对比, 从营养物质来源和利用两方面, 探究了 MIS 6 期以来该区域表层营养物质水平演化及其控制因素, 从而为热带西太平洋生物泵作用和营养物质循环提供新思路和新证据.MIS 6 期以及MIS 2—3期研究区吕宋岛来源的陆源物质输入增多, 导致了研究区MIS 6晚期、MIS 3早期和MIS 2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的升高.而在MIS 3晚期, 尽管陆源物质输入量大、次表层营养物质上涌, 但初级生产力对于营养物质的利用量大于前两者营养物质输入量之和, 最终形成研究区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在MIS 3晚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平面的迅速升高导致营养物质来源短期不足引起MIS 6/5冰消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呈现低值.而MIS 5e期研究区陆源物质输入的增多, 又促使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出现高值.此外, MIS 4—5d期, 陆源物质输入较低、次表层营养物质仍受到阻碍, 但研究区初级生产力在 MIS 4—5d 期则逐渐升高, 致使研究区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呈现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反映不同时期浮游有孔虫G. ruber n(Cd)/n(Ca)的受控因素不同, 需要对其从营养物质来源和利用两方面因素加以考虑, 才能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总之, 本文对西菲律宾海浮游有孔虫 n(Cd)/n(Ca)指标的探究, 不仅为该指标在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的古海洋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还为该指标在其他海域更为准确的探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