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60年来闽浙泥质区游离态脂肪酸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Quaternary Sciences(2018)

引用 0|浏览2
暂无评分
摘要
闽浙泥质区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来源复杂,记录着自然气候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大量信息.本研究对该泥质区2站位岩芯中脂类生物标志物——游离态脂肪酸近160年来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沉积物样品游离态脂肪酸均以微藻类和细菌等海洋自生生物源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贡献较少.结果进一步表明,东亚季风、黑潮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DO)等自然气候环境因素变化主导了海源游离态脂肪酸总量:20世纪明显高于19世纪,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异常发育;长江全流域洪水事件(1998年、1954年和1931年)致使该泥质区陆源游离态脂肪酸异常增加,海源则减少.人类活动则主导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游离态脂肪酸的持续增加,尤以海源增加最为显著;长江三峡大坝建设影响了硅藻的生长.i-C15∶0%指标反演该泥质区的低氧程度20世纪50年代后呈显著增加趋势,80年代中期后进一步加剧.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biomarkers,free fatty acids,eutrophication,Zhejiang-Fujian coastal mud area,floods,hypoxia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