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应激障碍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展小鼠模型的制备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2021)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制备急性应激障碍(ASD)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展的小鼠模型,为应激障碍机制研究和防治药物评价提供动物模型.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每日足底电击,电流0.8 mA,每次持续10 s,间隔时间10 s,重复15次,连续电击3 d,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急性期行为学实验于足底电击后第1~第3天进行;慢性期于第28~第30天进行.行为学实验包括旷场实验检测总活动距离、中心区域运动距离、中心区域运动时间和中心区域进入次数,计算中心区域运动距离百分比;创伤相关线索回避实验检测探索物体时间;情景恐惧实验检测僵直时间.行为特征分析以中心区域运动距离百分比和探索物体时间低于正常对照组(平均值-1/2标准差)、僵直时间高于正常对照组(平均值+1/2标准差)为指标临界值,同时符合3个标准的小鼠即被判定为ASD或PTSD小鼠.结果 ①旷场实验在急性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活动距离明显缩短,中心区域运动时间、中心区域进入次数、中心区域运动距离和中心区域运动距离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在慢性期,除总运动距离外,模型组小鼠各个指标同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急、慢性期中心运动距离百分比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0.08,P=0.68).②创伤相关线索回避实验急、慢性期模型组小鼠探索时间均显著减少(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急、慢性期探索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r=0.50,P<0.01).③情景恐惧实验急、慢性期模型组小鼠僵直时间均显著上升(急性期P<0.01,慢性期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模型组小鼠急、慢性期僵直时间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P<0.01).行为特征分析发现,小鼠ASD和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57.7%和30.8%.结论 连续3 d的足底电击可制备符合应激障碍临床发病规律的ASD向PTSD发展小鼠模型.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