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滩涂盐碱地燕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生理基础研究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1)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为探究盐碱地燕麦高产栽培技术,在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以白燕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N1=180 kg·hm-2、N2=270 kg·hm-2、N3=360 kg· hm-2)和种植密度(D1=120 kg·hm-2、D2=180 kg·hm-2、D3=240 kg·hm-2)对燕麦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全生育期燕麦的株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除成熟期外,加大种植密度显著增加了燕麦株高.与低密度(D1)和低施氮量(N1)处理相比,增加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有利于燕麦生物量的积累.然而,叶片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中、高氮水平(N2和D3)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及CAT、POD和SOD活性的提高.此外,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穗长、穗数和穗粒数有极显著影响,但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不同处理的产量表明,高密高氮处理(D3N3)的籽粒产量最高,达4.90× 103 kg·hm-2.由此可见,在沿海滩涂盐碱地采用合理密植、增施氮肥等栽培措施,可促进叶绿素合成、增强叶片光合效率、提高保护酶活性、增加生物产量,最终改良燕麦的抗逆性,提高产量,对缓解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畜牧业饲草短缺、改良和开发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