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生物碱类成分致心脏毒性的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ilance(2022)

引用 1|浏览0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 运用网络毒理学和分子对接预测川乌生物碱类成分心脏毒性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为其安全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检索川乌中有毒生物碱类成分,利用SwissTarget数据库收集成分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利用比较毒物遗传学数据库预测心脏毒性靶点,筛选重合靶点作为川乌潜在的心脏毒性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和GO功能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探索关键蛋白与川乌毒性候选成分的亲和力以及结合方式.结果 从川乌中共筛选出26个有毒生物碱类成分,涉及33个心脏毒性靶点.基因本体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靶点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参与心脏血液供应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CHRM2、MAPK14、AGTR2、PA R P1等靶点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影响心脏的代谢、发育和形态,进而产生心脏毒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多数川乌毒性生物碱类成分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和Pi-Pi键等形式与心脏毒性靶点有强烈的结合活性.结论 通过川乌生物碱类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和通路产生心脏毒性的网络分析与机制预测,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川乌心脏毒性作用机制提供新线索.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