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增强幅度定性诊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残余可疑强化灶的价值

罗瑶,曹崑,李晓婷, 邓旭波,孙应实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22)

引用 0|浏览9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信号增强幅度定性诊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可疑残余强化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168例患者的168个残余可疑强化灶,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无残余癌组(59例)和残余癌组(109例),再对168个残余可疑强化灶根据分子分型与基线强化形态进行分层。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记录残余可疑强化灶在新辅助治疗前(基线)MRI上病灶强化形态、肿块样强化边缘及非肿块样强化分布;以动态对比增强MRI第2个时相(注入对比剂后1 min 45 s~2 min)作为早期时相、第5个时相(注入对比剂后5~6 min)作为晚期时相,测量患者动态增强早期和晚期的残余可疑强化灶信号强度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计算信号增强幅度比值(SER)。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比较残余癌与无残余癌组的临床特征及SER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ER区分残余可疑强化灶为残余癌与无残余癌的效能。 结果:无残余癌组与残余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级别、激素受体状态、基线MRI病灶强化形态及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残余癌组增强早期SER[31%(23%,61%)]、晚期SER(72%±43%)均低于残余癌组[分别为49%(28%,71%)、88%±38%, Z=-2.26、 t=-2.43, P=0.024、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素受体阴性合并单肿块样残余可疑强化灶中,无残余癌组增强早期SER(33%±16%)和晚期SER[64%(42%,74%)]均低于残余癌组[分别为59%±30%、84%(77%,106%), t=-2.86、 Z=-3.17, P=0.008、0.001]。增强早期和晚期SER区分可疑残余强化灶为残余癌与无残余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606和0.637, Z=2.16, P=0.031)。 结论:对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MRI上主观难以定性的可疑残余强化,尤其是激素受体阴性合并单肿块样病变,SER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方法且增强晚期的分析是必要的。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Neoadjuvant therapy,Residual cance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reast neoplasms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