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以来东亚地貌演化与构造驱动:来自沉积盆地与构造变形的记录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2022)

引用 0|浏览3
暂无评分
摘要
白垩纪以来,东亚大陆构造的演变受东缘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南海打开与西缘新特提斯洋闭合及随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双重控制,东亚大陆地形经历了"跷跷板"式的演变:白垩纪?早新生代地形东高西低,与现今东倾地形相反;晚渐新世以来东倾的一级地貌格局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本文报道了西江中?上游流域内玉林、十万大山、南宁和百色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古流向研究结果,并综合了珠江口盆地碎屑物源和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古高程与水系演化研究进展,获得以下认识:①白垩纪,西江中?上游地区盆地物源主要源自盆地东侧(可能是云开大山),反映了东侧地形相对较高,与"跷跷板"模式所指出的中生代东高西低的地形一致.②古近纪,珠江口盆地沉积物主要源自沿海花岗岩体,西江中?上游玉林与十万大山盆地物源仍然主要源自东侧,指示西江水系尚未贯通,东部沿海高地形仍然存在;结合该时期南宁和百色盆地物源来自东西两侧,青藏高原东南缘强烈压扭性变形和古高程研究所指示的地表抬升,认为古近纪东亚地形应是两侧高、中部低的"V"字型样式.③晚渐新世以来,珠江口盆地物源信号逐渐与现代珠江一致;在南宁盆地发现的新近纪河流相砂砾岩所指示的古流向与现今河流基本一致.这些证据说明珠江水系在晚渐新世以来逐渐形成,反映了沿海地区地形已被夷平.随着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持续抬升,现今西高东低的东亚地形逐渐成型.我们发现东亚地形"跷跷板"式的演变过程中,在古近纪经历了"V"字型的过渡状态,为进一步刻画东亚地形演变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