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对瓣膜反流的影响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Diseases(2022)

引用 0|浏览11
暂无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后瓣膜反流的发生和转归情况.方法:2008年6个月至2014年12月,在我中心确诊的450例pmVSD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TTE)等检查具有介入封堵指征.根据使用封堵器腰径的长短,分为短腰组和长腰组.行左心室造影,结合术前TTE检查,个体化选择封堵器行介入治疗.术后定期复查TTE,观察治疗效果,统计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0例患者造影后均尝试封堵术.444例患者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其中短腰组成功219例,成功率97.7%.长腰组225例成功,成功率99.6%.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4例,均为短腰组;9例二尖瓣轻度反流,其中短腰组5例(2.3%),长腰组4例(1.9%);8例三尖瓣反流,其中短腰组5例(2.3%),长腰组3例(1.3%),轻度反流.两组近期瓣膜反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长期随访中,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以及二尖瓣反流两组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具有适应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腰长3~4mm室缺封堵器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为避免瓣膜功能受影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个体化选用封堵器,术中应用心脏超声监测,避免操作动作粗暴.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