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动态特征与水环境因子关系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2023)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底栖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染物去除与能量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湖南长沙亚热带丘陵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连续4年小区控制试验,系统研究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无植物浅水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探讨其与水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亚热带丘陵区人工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简单,试验期内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6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主要优势种,优势度最高可达0.5,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09 ind/m2,平均生物量为96 g/m2.底栖动物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受水质和气候条件变化的双重影响,呈现出随环境变化的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底栖动物丰度和物种数在一定程度上与NH3-N、TN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但是不同类群所受的主导环境因子明显不同,其中寡毛纲与TN、NH3-N呈显著正相关,而腹足纲和昆虫纲则主要与TP、COD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底栖动物对于水质变化具有显著的指示意义,同时对于强化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消纳转化功能也具有重要生态作用,也是提升人工湿地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更多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