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22年广东审定水稻品种优质化与产量、抗性协同改良育种进展

CHEN Shujia, LUO Kebo, LIN Guifen,CHEN Dagang,LIU Chuanguang,ZHOU Xinqiao,GUO Jie, CHEN Ke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23)

引用 0|浏览4
暂无评分
摘要
本文简述广东省稻米市场对水稻品质要求,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政策导向对水稻优质化育种的推进作用.通过收集 2004-2022 年间广东省审定的 1 101 个水稻品种的区域试验数据,统计各年审定品种达国标优质或部标优质等级的水稻品种数,并从米质指标、抗性与产量的角度对广东省优质稻育种进展进行评价.2004-2022 年广东省审定水稻品种中,106 个品种(组合)米质达到国标(部标)优质一级,占所有审定品种的 9.63%,320 个品种(组合)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占所有品种的 29.06%,但早季品种优质率显著低于晚季.在所有米质性状指标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达标率最低,分别为 41.8%和 43.5%,早季参试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的达标率仅 37.32%,说明这 3 个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点改良方向.历年审定米质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品种的平均产量逐年提升,说明广东水稻优质化育种中,产量和品质实现了协同提升.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中,稻瘟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 85%,白叶枯病抗性达"中抗"以上水平的比例为22.2%.总体上杂交稻达国标(部标)优质二级以上的品种比例在提升,但较常规稻优质化育种还有较大差距.广东省水稻品种优质化率逐年提升,"优、丰、抗"的协调比例越来越好,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培育"双抗"优质稻品种,需着力提升新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水平.通过加大对地方品种等一些特异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来拓宽遗传背景,避免品种同质化,提高抗病性和抗逆性,加强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的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更多
查看译文
关键词
Guangdong,rice breeding,rice quality,resistance,yield,improvement
AI 理解论文
溯源树
样例
生成溯源树,研究论文发展脉络
Chat Paper
正在生成论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