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 正文

朱小燕:人工智能圈儿里的“弄潮儿” | 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专栏

作者: 富东燕

浏览量: 661

时间: 2020-04-07 12:44

关键词: 朱小燕,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人机交互,神经网络

近日,《中国妇女报》以《人工智能圈儿里的“弄潮儿”》为题,刊载了对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入选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朱小燕的报道。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中国妇女报》)

202004070401.jpg

(观看以上视频,了解更多人工智能领域女性工作者)

202004070303.jpg

报道全文如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朱小燕

人工智能圈儿里的“弄潮儿”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我开始都没注意到(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里有我。”朱小燕不经意地说着,转念,她又补充道,“我确实是这个圈儿里的人”。

朱小燕的话是经得住考量的:从身份上,她是知名学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是有着独一无二地位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从资历上,她从1987 年博士论文开始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至今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工作整整 30 年;从能力上,她在多个重大项目竞标中胜出,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专利数十项,所研究的原型系统曾应用于多家知名企业。

30 年的摸爬滚打,让朱小燕成为这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后来我认真地看了这个女性榜单,上榜的几位中国人我都认识,都是圈儿里的好朋友。”电话那头,朱小燕笑着说。

不经意间的“入圈儿”

30 年前,别说中国,在全世界对人工智能的概念都模糊不清的时候,本科学自动化仪表的朱小燕是如何走进这个圈儿的?

“一不留神”“阴差阳错”是她的回答。

1987 年到 1990 年,朱小燕在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内容是对人工视网膜进行仿真,她选择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展开工作,三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将她带入了这个引领时代的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朱小燕说,“但那时做这方面研究时,还没意识到这属于人工智能,更不知道这是什么热点。”

但自从那时起,朱小燕就未曾偏离过这个轨道。

1993 年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职教后,她一直在该领域理论及应用方面开展着相关研究与实践。而随着发展和深入,她发现人工智能领域可研究的内容很多,也很有意思。“但现在这么火,还真是当时没想到的。”

朱小燕说,近些年,人工智能在全世界进入第三次发展高潮,这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的崛起、数据量的增长、计算能力的提升、存储效率的优化等都有很大关系。“如果没有这些大环境的支撑,光有技术是没用的。”“所以,我们恰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30 年的“弄潮儿”

30 年间,朱小燕都做了什么?

尽管对于过去时,她已不愿提及,理由是“技术发展太快,没必要提了。”但朱小燕做的多项研究,确实在某个特定时代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她研究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手写数字自动识别系统,在国家 863 测试中多次名列前茅,并且在多个重大项目竞标中脱颖而出。1997 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她开发的盲人计算机操作辅助系统,是我国第一套 Windows 下运行的盲人计算机操作辅助软件,同时她还开发了盲文与汉语之间自动转换的软件。该系列软件在当时全国所有盲人学校广为应用,成为帮助盲人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

近十几年来,朱小燕研究团队在问答、对话、信息获取等人机交互智能领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创新方面,研究团队系统地建立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信息度量理论,包括条件信息距离理论、短语非合成性度量、多对象信息距离度量等创新性和领先性研究;在技术创新方面,研究团队在对话理解、情感理解、对话生成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出成果。

成果也多次落地:所研究的技术与开发的原型系统曾应用于三星市场分析、讯飞手机助手、阿里小蜜、美团外卖等平台业务中。据某合作企业应用证明报告,接入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后,每年可直接增加经济效益超 2 亿元,节省劳动力成本超 10 亿元。

如果可以把技术用得恰如其分,是完全能够为企业和大众赋能的。这其中的关键是场景要合适、需求要明确。”朱小燕说道。

未来深挖认知智能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人机交互越来越普遍,也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被广泛应用于智能音箱、智能客服、智能助手、聊天机器人等各个方面。

“人机交互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朱小燕肯定地说。为什么重要?她解释道,人工智能有三个阶段: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和自主智能。感知智能,即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当下热门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即是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则包括分析、思考、理解、判断的能力。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向认知智能延伸,可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到了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的临界点。”朱小燕强调说,“因此,当下,认知智能是每个圈儿里人都急于要突破的。”

但她也坦言,从“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的实践目前在通用状态下比较困难,“当然,做研究就是要解决一个个难题。”

这也是朱小燕今后前行的方向,“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我会在认知智能方面深挖,力争让知识被机器理解和运用。

往期回顾:

黄萱菁:期待更多女性领会计算机科学的奥妙 | 人工智能全球女性榜单专栏

你玩过的乐高积木,可能需要长达1300年才能完全降解

能源新方向:钾电池是不实际的美梦,还是光明的未来?

[关于转载]:本文为《中国妇女报》文章。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中国妇女报》。谢谢您的合作。

扫码微信阅读
[关于转载]:本文转载于富东燕,仅用于学术分享,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port@aminer.cn。